酒店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双师培养、工学交替、在岗成才”育人案例

作者: 时间:2020-04-23 点击数: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双师培养、

工学交替、在岗成才”育人案例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1243”模式探索回眸

一、案例背景

鄂尔多斯因煤而兴,作为能源型城市, 地方政府努力寻找经济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域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酒店业作为旅游产业十分重要的一环,近年来蓬勃发展,尤其高端酒店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然而,与富丽堂皇的豪华硬件设施相比,软件服务与管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本地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导致酒店业整体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加上新酒店不断投入运营,各大酒店之间人才竞争激烈,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如何招聘到符合高端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各大酒店面临的最大难题。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准确把握酒店业发展“瓶颈”、“痛点”的基础上,酒店管理专业开始寻求与企业更为紧密的合作育人方式,以期为社会培养职业素养更高、专业技能更强、工作时间更长的员工。

二、校企合作育人概况

2015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陆续在全国范围开展三个批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联合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兰国际大酒店申报了第二批试点项目并获得批准。校企双方紧密配合,圆满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于2019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

酒店管理专业在原“冠名班”的基础上,筛选规模大、实力雄厚优质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校企经过充分沟通了解和协商,最终与乌兰集团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学徒培养办公室,共同研究探索酒店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思路,共同制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用两个教学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三、校企合作育人主要措施

(一)企校深度合作,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1.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在原有“冠名班”基础上,经过企校双方深入沟通研讨,决定以高职教育创新行动发展行动为契机,全面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并签订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协议中明确了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要内容、权责和成本分担方式,共同探索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2.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由项目领导小组和学徒培养办公室组成,明确了组成人员、职责分工和工作内容,将人才培养目标逐一落实、执行到位。

3.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校企生家长四方协议书》。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管理,保障学徒、企业等各方的权益,企校双方组织人员起草了四方协议书,并征求了行业专家、律师、学徒、家长各方面人员意见,几经修改,形成定稿。四方协议书明确了现代学徒制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有效保障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展开。

4.同步规划建设校企两个教学基地。公司与学校联合规划设计、建设了旅游(酒店)管理实训中心,实训设施设备与酒店现有经营服务设施设备保持一致,与实际岗位和工作情景无缝对接,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1.招生录取阶段,学校与企业共同探索研究招生招工制度,逐步完善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办法。尤其在实施高职院校单独自主招生过程中,将企业的招聘标准融入考试内容中。

2.培养过程中,学生入校报道后,校企学生及家长签订四方协议书,作为酒店的学徒和学校的学生实行“双身份”管理。在酒店岗位学习工作期间,学校分配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送教到企,遇有大型活动时学生也返校参加;在校学习时间,酒店根据学徒日常表现情况兑现发放学徒津贴。截至2019年底,乌兰国际大酒店为45名学徒累计发放学徒补贴、学徒工资合计80余万元。酒店管理专业2019届毕业生共16人,6人毕业后在合作企业乌兰国际大酒店工作,7人在本市其他酒店工作,1人升读本科。2020届毕业生目前全部在乌兰国际大酒店在岗学习。

3.毕业时,企业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技能专长推荐岗位,双方经过充分沟通互选,签订正式就业协议。

(三)初步形成“1243”人才培养路径

校企双方以“工学结合、旺进淡出、双师培养、在岗成才”为育人主线,结合本地区酒店行业发展状况,初步探索出酒店管理专业“1243”人才培养路径。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1243”模式图

 

“1”即以立德树人、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和主线。紧紧围绕培养“技能用得上、毕业留得下、未来有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特性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结合行业发展现状,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合理规划成长路径。

“2”即双身份管理。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校企交融,合作育人。在校作为学生期间,除执行学校管理规定外,参照企业纪律管理,享受学徒补贴,定期到企业见习或工作;而在企业学徒期间,仍然带着课程学习任务,并有机会参与学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4”即四轮驱动培养,由“在校课程夯基础、在企学习促成长、全程指导排障碍,拓展技能助发展”四方面构成核心课程体系。在校课程夯基础:大一学年主要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职业精神。校企同步注重党团员培养,将思政教育贯穿学校教学与在岗学习。公司则以“青年文明号”建设和“先进团支部”为抓手,注重结合青年特点,发挥青年才智与特长,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在岗学习促成长:企业课程主要采用在岗学习方式,以“跟岗学习→顶岗训练→再学习→再综合训练”为基本路径,从基础服务技能到基层督导管理技能,实现螺旋式上升、递进式成长。全程指导排障碍: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专业教师、企业导师通过讲座、谈心、课程等方式,共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辅导。大二开始专门开设《职业规划与胜任素质训练》课程,贯穿两个学年,校企双导师联合授课,引导学生修炼积极心态、诚信素养、自信品格、吃苦精神、团队合作、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关键胜任素质,帮助学生排除专业认同度低、不能吃苦、沟通协作意识差、心理承压能力弱等不利职业发展的障碍,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展技能助发展:将艺术性、娱乐性较强的课程设为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如茶艺、咖啡调制、常用厨艺等课程,在整个学徒阶段穿插进行,有效缓解学徒的工作学习压力,调剂生活状态,拓展就业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实现“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目标。

“3”即三阶段成长。学生大学三年中经历“见习学徒、学徒、高级学徒”三个阶段,大一学年为见习学徒(10个月),每周安排1天在酒店跟岗见习或参加企业培训;大一结束至大三上半学年(18个月)为正式学徒,工学交替学习专业课程,逐步成长为企业正式员工;大三下半学年(6个月)为高级学徒,在岗综合训练服务与管理能力,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蜕变,为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合作育人保障

1. 校企互聘共用,锤炼“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了高质量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任务,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牵头组织了多次考察学习交流,还专门聘请国家现代学徒制示范单位——广州南沙大酒店企业高管到我市进行培训交流。校企双方派出专门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开阔了眼界和思路,融合锤炼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还派出专业教师到乌兰国际大酒店挂职锻炼,指导师傅开展岗位带教,并在酒店召开教学研讨交流会,与酒店师傅、管理人员等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这些对推动企业深入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完善育人质量监控体系。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为适应工学结合、在岗学习的特点和需要,学徒培养办公室陆续制订了《校企定期例会制度》、《学徒日常管理暂行办法》、《师傅管理办法》、《企业师傅带教规范》、《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

四、校企合作育人成果与展望

1.专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行业企业员工稳定性有所增强。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过程中,企业与学校、政府、行业密切交流,当地新闻媒体多次专题报道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学徒各方面能力的迅速成长和提高也得到家长和企业的一致认可,社会满意度显著增强,这不仅提高合作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本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9年,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录取学生人数较2016年翻一番。同时,学生在岗位学习实训的时间大大增加,对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的熟练程度大幅度提升。学徒在大学三年期间是酒店稳定成员,为酒店运营贡献了很大力量。绝大部分学徒在大二结束时即可成为酒店正式员工,在毕业时已成为资深员工,或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即使离开合作培养企业,大部分学生仍然选择在当地酒店业中工作。

2.酒店业人才缺口巨大,需要社会、企业、政府、高校合力解决。首先,目前社会对酒店业的认可度不高,从事或者就读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源较少。尤其在本地区更为显著。因此需要加强舆论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其次,在现阶段,新生代已经不再追求物质的富足,而是更加看重自我实现、社会认可和多彩的生活,单纯提高薪资待遇的吸引力正大幅度削减。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酒店行业需要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扭转诸如员工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短,管理方法够不人性化等行业普遍性问题,着力化解员工从业心理压力,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第三,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加大对合作育人企业的政策扶持,对就读紧缺人才专业的学生给予学费补贴或减免激励,引导人才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第四,高校层面需加强产业专业调研,有计划地对亟需人才专业进行教师团队人才储备,扩大亟需人才专业招生宣传力度,引导用工需求强烈的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多措并举弥补人才缺口。